看涓水长流 听修堤老工讲那过去的事
http://www.xiangtan.cn/webbj/UploadFile/image/20170406/20170406152010671067.jpg 涓水河沙泉堤。http://www.xiangtan.cn/webbj/UploadFile/image/20170406/20170406152034013401.jpg 涓水河卓江堤(夏天)。http://www.xiangtan.cn/webbj/UploadFile/image/20170406/2017040615200822822.jpg 李隆府和妻子楚冬梅合影。春天里,暖风徐徐,小草吐绿。在湘潭县涓水河堤漫步,脚下是老一辈人用无数担簸箕肩挑手扛打造的防洪大堤,在他们举起锄头一次次朝着泥土挖掘、一趟趟挑着泥土踏上河堤后的很多年里,他们身后的那片土地,永久地告别了饥荒和贫困。他们的子孙后代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甚至,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更幸福。在湘潭县河口镇沙泉村,笔者见到了当年参与修建涓水河堤这个工程的老工人,当他们回忆起当年修建这条河堤时所发生过的一切时,老人们都显得十分激动,而他们所讲述的一幕幕听起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而又令人震撼。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涓水堤身矮小单薄,为响应政府号召,沙泉生产大队(沙泉村)的李隆府成了修建涓江堤的一员。那是收割完晚稻的季节,三十多岁的李隆府,天刚亮便要赶忙着吃早饭,完后便带着簸箕、扁担和锄头,走上五六公里来到涓水河莲托村段担河堤。
“叫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这就是那个时候我们的口号。”李老介绍,修建河堤全靠人力,所有人都自带设备地走向工地,河堤的土来自堤旁的农田、高地,都是靠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担又一担地挑,沿着堤坡堆砌而成。工作起来就没有休息时间,直到队上中午送饭,吃完午饭后就继续干活,这样一直持续到天黑。
李老回忆,一个成人的劳动力工作一天算一个工,当时的工价大约是七八毛钱一个工,为了养家糊口,下班了的李老还要车六筒线水(李老介绍,水车转130圈为一筒线),算五分工,这样满打满算,一天大约能赚到一块钱。当问及李老这样高强度的劳作身体能否吃得消时,李老说:“差不多每天都是这样过来的,有什么吃得消吃不消的。地主算盘响,贫下中农遭活殃,(生产)大队算盘响,贫下中农喜洋洋,当时的这种生产队的生活还是很让农民高兴的。”
在没有修建河堤之前,河堤基本无防洪能力。“农田一年大大小小约有十次会被淹,让原本产量较低的稻田变得更低了,如果是插秧时期被淹,就只能到其它地理位置较高的大队去弄秧苗了。”李老回忆,一到大雨涨水时,在河边低矮地带的住户和农田就要遭殃了,最可惜的就是水稻正在对花期涨水,被淹的稻田基本绝产,有时候打稻谷时涨大水,扮桶(打稻谷的)都不知会被冲到哪儿去。
河堤修建好后,防洪能力增强了,人民群众也能安居乐业、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当年,从河堤旁纯人力担出来的堤垸依然沿用至今,河堤上的道路如今已经变成了村落的连接通道,硬化工作基本完成。偶尔从这条河堤走过,看着河堤延绵而上,我一度觉得即便是让一批使用挖掘机等现代先进机械作业设备的工程队来施工,也难以建成如此艰难而庞大的工程。
在修建河堤的过程中,许多人耗尽了青春,甚至付出了生命。他们当中很多人没能像李老一样活到86岁,因此也没法享受如今富裕繁华的生活。他们甚至更为默默无闻,谁也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但如果他们泉下有知,亦应该很欣慰。
据湘潭县志记载,1962年湘江大水,全县溃垸12处。1964~1971年,除对原有的防洪堤多次加高培厚外,又先后兴建寺门前等大堤12处,湘、涟、涓三水沿岸基本摆脱洪水威胁。1974~1975年,修建中湾、红星两堤,同时继续加修所有堤垸。至1980年,先后建成中型引水工程吟江坝,大型引水工程韶山灌区左、右、南干渠及上石坝水库等一批中小型灌溉工程,建成朝阳渠、烈雁荆河等一批撇洪工程和解放港、杨家港等一批电力排渍工程,新修和加固古城、寺门前、卓江堤等防洪大堤,使湘、涟、涓三水沿岸挡、撇、排的抗洪屏障基本形成。此后,全县水利建设以抓原有工程的保安、配套、挖潜为重点,陆续在渠道内坡加做混凝土防渗层,山塘做混凝土塘基,建设高标准工程。
涓水长流,她记载了过去、现在,满满的回忆;她也承载着未来,满满的期待……(完)
页:
[1]